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外科局部感染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21 09:28|点击:次
疖、痈和胺皮病
疖( furuncle)是细菌经毛囊和汗腺侵入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若仅限于毛囊的感染称毛囊炎;同时或连续发生在患畜全身各部位的疖成为疖病,
1.病因病理疖的直接病因是由于皮肤受到摩擦、刺激、汗腺的浸渍和污染时,多为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而引起。动物被毛不洁,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排泄障碍,维生素缺乏、气候炎热和患病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均能促使疖的发生,常继发为疖病,各类动物均可发动物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发生的炎性浸润后,不久在病灶中央部有一坏死的毛囊、皮脂腺及其临接的组织与崩解的白细胞和大量的葡萄球菌构成的疖心,并逐渐形成小脓肿。
2.临床症状由于动物种类的不同和皮肤的厚薄不一,所表现的症状各异。发生于皮肤薄的部位,最初局部出现温热而又剧烈疼痛的圆形肿胀结节,界限明显,呈坚实样硬度继而病灶顶端出现明显的小脓疱,中心部有被毛竖立。以后逐步形成小脓肿,波动明显并突出于皮肤的表面。在皮肤厚的部位,病初肿胀不显著,触诊有剧痛,以后逐渐增大,但不突出于皮肤表面;而是在毛囊周围的组织形成炎性浸涧,并迅速向周围及深部蔓延,很快亦形成小脓肿。病程经数日后,病灶区的脓肿可自行破溃,流出乳汁样微黄白色脓汁,局部形成小的溃疡,炎症随之消退,其后表面被覆肉芽组织和脓性痂皮。疖常无全身症状,但发生疖病时,患病动物常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乳牛泌乳量降低等全身症状。动物的疖多发生于四肢,其次见于背部、腰部及臀部等处。
3.治疗对浅表的炎症性结节可外涂2%~5%碘酊、鱼石脂软膏等,已有脓液形成的,局部消毒切开,对浸润期的疖,可用青霉素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注射于病灶的周围,亦可涂擦鱼石脂软膏、5%碘软膏等或理疗。疖病的治疗必须局部和全身疗法并重,同时全身给予抗生素,加强饲养管理和消除引起疖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 二)痛
痈( carbuncle)是由致病菌同时侵人多个相邻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有时痈为许多个疖或疖病发展而来,实际上是疖和疖病的扩大。其发病范围已侵害皮下的深筋膜
1.病因病理痈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有时则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它们或同时侵及若干并列的皮脂腺,或最初只侵及一个皮脂腺而发生疖,此时感染可向下蔓延至深筋膜,也可形成多头疖。由于感染的继续发展而形成了很大的痈。
2.临床症状痈的初期在患部形成一个迅速增大有剧烈疼痛的化脓性炎性浸润此时局部皮肤紧张、坚硬、界限不清。继而在病灶中央区出现多个脓点,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病灶中央部皮肤、皮下组织坏死脱落,在其自行破溃或手术切开后形成大的脓腔。痈深层的炎症范围超过外表脓灶区。除局部疼痛外,患病动物常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痈常伴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静脉炎。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患病动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
3.治疗应注重局部和全身治疔相结合。痈的初期,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类药物。患病动物患部制动、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局部配合使用50%硫酸镁,也可用金黄膏等外敷。病灶周围普鲁卡因封闭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局部水肿的范围大,并出现全身症状时,可行局部十字切开,术后应用开放疗法。
( 三)脓皮病
脓皮病( pyoderma)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目前本病以犬最易感。
1.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也可分为浅层脓皮病和深层脓皮病。最常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有时也可检出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等。
外寄生虫感染、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是浅层脓皮病的主要病因;机体营养不良、免疫缺陷,以及皮肤不洁、毛囊炎、皮肤表皮损伤、皮肤受雨水浸渍等因素,都可以导致皮肤感染而发生脓皮病。
2.症状临床上脓皮病常见于犬、猫,其他动物偶有发生犬的脓皮病以脓疱疹(表皮化脓)、皮肤皲裂、毛囊炎(可形成疖和痈)和干性脓皮病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可见到丘疹、毛囊性脓疮、蜀黍样红斑颈等浅表性化脓性皮炎症状。深部脓皮病常局限于面部、腿部和指(趾)间等部位,而短毛犬的幼犬则主要发生在无毛部(如腹部),也有全身性的
德国牧羊犬的病变部位常有化脓性通道发病初期在被毛的周围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结,皮肤肿胀,无色素沉着的皮肤上常呈红色,数日后在硬结的中央部、毛囊及皮脂腺有灰白色—黄色的脓栓形成,脓栓周围形成硬结,随后软化自溃排脓。排脓后形成痴皮。经3~4d皮即可脱落。
幼年脓皮病(12周龄或以下的犬易发),又称幼犬腺疫。常见于拉布拉多猎犬、腊肠犬和西班尼犬等,局部淋巴结肿大,耳、眼和口腔周围水肿、脓肿和脱毛,常伴有发热、厌食、嗜睡等症状其他动物也可发生脓皮病。猫常发生于颈、面及肷部;马发生于胸颈部、四肢下部、眼眶等部位;牛有时发生在乳房。
3.治疗局部处理结合全身用药是治疗脓皮病的原则。对于继发性脓皮病的治疗,应同时治疗原发病患部剪毛,早期用防廣剂如30%六氯酚或聚乙烯吡咯酮碘溶液清洗和热浴患部;浅表或皮肤皲裂脓皮病可用2.5%过氧化苯甲酰基脂洗涤,也可除去脓痴,敷以敏感的抗生素软膏,以促进溃疡愈合全身选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由于多数葡萄球菌能产生青莓素酶,选择抗生素时应使用敏感、有效的药物,常用抗生素包括:苯唑西林(耐酶青霉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及喳诺酮类抗生素,还可配合使用抗厌气性感染治疗(如甲硝唑等)。顽固性或复发性脓皮病,可使用免疫刺激剂(如菌苗)。幼年脓皮病的治疗(并非细菌感染)早期应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或强的松龙(1mg/kg,每天2次),以后逐渐减少,连用1个月,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
脓肿
在任何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外有脓肿膜包裹,内有脓汁潴留的局限性脓腔时称为脓肿( abscess)(图8-1、图8-2),它是致病菌感染后所引起的局限性炎症过程,如果在解剖腔内(胸膜腔、喉囊关节腔、鼻窦)有脓汁潴留时有可称之为蓄脓。如关节蓄脓、上额窦蓄脓、胸膜腔蓄脓、子宫蓄脓等
(一)病因
多数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引起脓肿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其次是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杄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腐败性细菌等。犬及猪的脓肿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结果;在牛有时因结核杆菌、放线菌感染形成冷性脓肿。
除感染因素外,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氯化钙、高渗盐水及砷制剂等刺激性强的化学药品时,如将它们误注或漏注到静脉外也能发生脓肿;其次是注射时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而引起注射部位脓肿有的是由于血液或淋巴将致病菌由原发病灶转移至新的组织或器官内所形成转移性或多发性。
(二)病理
在化脓感染的初期,局部出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致病菌的作用下,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应答性反应,首先是在发炎病灶的局部,酸度增高而出现酸中毒,在酸中毒的影响下,血管壁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因此,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经毛细血管壁大量渗出而出现局部的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局部病灶体液循环障碍和炎性细胞浸润,使局部组织代谢紊乱,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的大量坏死和有毒分解产物及毒素的积聚,而后者又能加重局部组织细胞的坏死。同时中性粒细胞分泌蛋白分解酶以促进坏死细胞和组织的溶解。最后在炎症病灶的中央形成充满脓汁的腔洞,并于病灶的周围形成脓肿膜。随着脓肿膜的形成,脓肿亦告成熟脓肿膜是脓肿与健康组织的分界线,它具有限制脓肿扩散和减少机体从脓肿瘸灶吸收有毒产物的作用。脓肿膜由两层细胞组成,内层为坏死的组织细胞,外层是具有吞噬能力的间叶细胞,当脓汁排出后脓肿膜就成为肉芽组织。最后逐渐成为瘢痕组织而使脓肿治愈。
脓汁由脓清、脓球、分解的组织及活的和死亡的细菌等组成。脓清一般不含纤维素,故不易凝固。脓球由多种细胞组成·一般以分叶核白细胞为主,其次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喈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有的还有少量红细胞。组织分解产物包括组织细胞的分解碎片、坏死组织碎块、软骨碎片和骨碎粒等。
(三)分类及症状
1.浅在性热性脓肿常发生于皮下结缔组织、筋膜下及表层肌肉组织内。初期局部肿胀无明显的界限而稍高出于皮肤表面。触诊时局部温度增高,坚实有剧烈的疼痛反应。以后肿胀的界限逐渐清晰并在局部组织细胞、致病菌和白细胞崩解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开始软化并出现波动。由于脓汁溶解表层的脓肿膜和皮肤,脓肿可自溃排脓。但常因皮肤溃口过小,脓汁不易排尽。
2.浅在性冷性脓肿一般发生缓慢,局部缺乏急性炎症的主要症状,即虽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但缺乏或仅有非常轻微的温热和疼痛反应。
3.深在性脓肿常发生于深层肌肉、肌间骨膜下、腹膜下及内脏器官。由于脓肿部位深在,局部肿胀增温的症状常见不到。但常出现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性水肿,触诊时有疼痛反应并常有指压痕.深在性脓肿未能及时切开,其脓肿膜在脓汁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性坏死,最后在脓汁的压力下可自行破溃。脓汁沿解剖学通路下沉形成流注性脓肿。这时新的流注性脓肿和原发性脓肿间经常有一个或多个通道互相连通。由于患病动物从局部吸收大量的有毒分解产物而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败血症。
4.内脏器官脓肿常常是转移性脓肿或败血症的结果。如在牛创伤性心包炎时,心包、膈肌网胃和膈连接处常见到多发性脓肿。患病动物慢性消瘦,体温升高,食欲和精神不振,血常规检查时白细胞数明显增多,特别是分叶核白细胞显著增多。
(四)诊断
根据上述症状对浅在性脓肿比较容易确诊,深在性脓肿可进行诊断性穿刺和超声波检查后确诊。当脓汁稀薄时可从针孔直接排出脓汁,脓腔内脓汁过于黏稠时常不能排出脓汁,但可见到针孔内常有干涸黏稠的脓汁或脓块附着。
根据脓汁的性状可进一步确定脓肿的病原。由葡萄球菌感染所产生的脓汁一般呈微黄色或黄白色、黏稠、臭味小。链球菌特别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产生的脓汁稀薄微带红色。大肠杆菌感染所产生的脓汁呈暗褐色,稀薄有恶臭。绿脓杆菌感染所产生的脓汁呈苍白绿色或灰绿色黏稠,而坏死组织呈浅灰绿色。牛结核杆菌感染所产生的脓汁稀薄有絮状物及乳脂样块。家兔发生脓肿其脓汁呈白色、软膏样且黏稠。鸡的脓汁常呈灰白色黏稠有干酪样块。腐败性致病菌感染时脓汁呈污秽绿色或巧克力糖色,稀薄而有恶臭脓肿诊断时,必须与其他肿胀性疾病如血肿、淋巴外渗、挫伤和某些疝、肿瘤等相区别,且不能盲目穿刺,以免损伤重要器官组织。
(五)治疗
1.消炎、止痛及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当局部肿胀正处于急性炎性细胞浸润阶段可局部涂擦樟脑软膏,或用冷疗法(如复方醋酸铅冷敷,鱼石脂酒精、桅子酒精冷敷),以抑制炎症渗出并具有止痛作用。病灶周围可用0.25%~0.5%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进行封闭。当炎性渗出停止后,可用温热疗法(热敷、红外线、TDP照射等)、短波透热疗法、超短波疗法以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或促进脓肿的成熟。
2.促进脓肿的成熟当局部炎症产物已无消散吸收的可能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鱼石脂樟脑软膏、超短波疗法、温热疗法等以促进脓肿的成熟。待局部出现明显的波动、脓肿成熟时,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3.手术疗法脓肿形成后其脓汁常不能自行消散吸收,脓肿自溃排脓也很难自愈,因此,当脓肿成熟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排脓,并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治愈。常用的手术疗法有3种
(1)脓汁抽出法:适用于病变部位不宜进行脓肿切开、脓肿膜形成良好的小脓肿,如关节部脓其方法是利用灭菌注射器将脓肿腔内的脓汁抽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抽净腔中的体,最后灌注敏感抗生素溶液。
(2)脓肿切开法:脓肿成熟出现波动后立即切开。切口应选择在波动最明显且容易排脓的部位。按手术常规对局部进行剪毛消毒,再根据情况对动物作局部或全身麻醉。切开前为了防止脓肿内压力过大脓汁向外喷射,可先用粗针头将脓汁排出一部分。切开时一定要防止外科刀损伤对侧的脓肿膜。切口要有一定的长度并作纵向切口以保证在治疗过程中脓汁能顺利地排出。深在性脓肿切开时除进行确实麻醉外,最好进行分层切开,并对出血的血管进行仔细的结扎或钳夹止血,引起脓肿的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而被带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发生转移性脓肿脓肿切开后,要尽量排尽脓汁,但切忌用力压挤脓肿壁,或用棉纱等粗暴擦拭脓肿膜里面的肉芽组织,这样就有可能损伤脓肿腔内的肉芽性防卫面而使感染扩散,如果一个切口不能彻底排空脓汁时可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辅助切口,如反对孔等。对浅在性脓肿可用较温和的防腐液(3%双氧水、0.1%新洁尔灭溶液等)或生理盐水反复清洗脓腔。刺激性大的防腐剂,如碘、汞、黄色素等用于伤口处理时,会破坏细胞延迟愈合。最后用灭菌脱脂纱布轻轻吸出残留在腔内的液体。切开后的脓肿创口可按化脓创进行外科处理,装置油剂类或高渗引流条,定时(24~48h)清洗脓腔和更换引流条,直至伤口愈合。
(3)脓肿摘除法:常用以治疗脓肿膜完整的浅在性小脓肿。在小脓肿周围的健康组织上完整切除脓肿,留下的手术创腔按新鲜手术创处理,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消毒后进行密闭缝合。在切除的过程中需注意勿刺破脓肿膜,防止新鲜手术创被脓汁污染。
蜂窝织炎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蜂窝织炎( phlegmon)。它常发生在皮下、筋膜下及肌间的蜂窝组织内,以在其中形成浆液性、化脓性和腐败性渗出液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为特征。
(一)病因
引起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化脓性球菌,也能见到腐败菌或化脓菌和腐败菌的混合感染。疏松结缔组织内误注或漏入刺激性强的化学制剂后(如氯化钙、高渗盐水、松节油等)也能引起蜂窝织炎的发生。
一般是经皮肤的微细创口而引起的原发性感染,也可继发于邻近组织或器官化脓性感染的直接扩散,或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的转移而发生。
(二)病理
蜂窝织炎的初期,在感染的疏松结缔组织内首先发生急性浆液性渗出,由于渗出液大量积聚而出现水肿。渗出液最初透明,以后因白细胞,特别是分叶核白细胞渗出的增加而逐渐变为混浊。白细胞(主要是分叶核白细胞)游走至发炎组织后不断死亡、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同时致病菌和局部坏死组织细胞崩解时,也释放出组织蛋白酶等溶解酶,它们共同溶解坏死的发炎组织,最后就形成了化脓性浸润。化脓性浸润约经两昼夜即可转变为化脓灶,以后化脓浸润的蛳窝组织即陷于弥漫性化脓性溶解或形成蜂窝织炎性脓肿。此时脓肿膜上的肉芽性防卫面发育得很不均匀,容易破溃。在蜂窝织炎的发生和发展上,致病菌,特别是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能加速结缔组织基质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助于致病菌和毒素向周围组织扩散。
(三)分类
临床上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3种
1.按蜂窝织炎发生部位的深浅可分为没在性蛳窝织炎(皮下、黏膜下蜂窝织炎)和深在性蜂窝织炎(筋膜下、肌间、软骨周围、腹膜下蜂窝织炎)。
2.按渗出液的性状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可分为浆液性、化脓性、厌氧性和腐败性蜂窝织炎如化脓性蜂窝织炎伴发皮肤、筋膜和腱坏死时则称为化脓坏死性蜂窝织炎,在临床上也常见到化脓菌和腐败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的化脓腐败性蛳窝织炎。
3.按蟑窝织炎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关节周围蜂窝织炎、食管周围蜂窝织炎、淋巴结周围蜂窝织炎、股部蜂窝织炎、直肠周围蜂窝织炎等。
(四)症状
蠊窝织炎病程发展迅速。其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大面积肿胀,局部温度增高,疼痛剧烈和机能障碍。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并出现各系统(循环、呼吸及消化系统等)的机能紊乱。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症状亦有差异
1.皮下蜂窝织炎常发生于四肢(特别是后肢),主要是由于外伤感染所引起。病初局部出现弥漫性渐进性肿胀。触诊时热痛反应非常明显,初期呈捏粉状,有指压痕,后变为稍坚实感。局部皮肤紧张随着炎症的进展,局部的渗出液由浆液性转变为化脓性浸润。此时患部肿胀更加明显,热痛反应剧烈,患病动物体温显著升高。随着局部坏死组织的化脓性溶解而出现化脓灶,触诊柔软而有波动感。病程经过良好者化脓过程局限化或形成蜂窝织炎性脓肿,脓汁排出后患病动物局部和全身症状减轻;病程恶化时化脓灶继续往周围和深部蔓延使病情加重。
2.筋膜下蜂窝织炎常发生于前肢的前臂筋膜下、醫甲部的深筋膜和棘横筋膜下,以及后肢的小腿筋膜下和阔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热痛反应剧烈;机能障碍明显,患部组织呈坚实性炎性浸润。感染根据发病筋膜的局部解剖学特点而向周围蔓延。全身症状严重恶化,甚至发生全身化脓性感染而引起动物的死亡。
当颈静脉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如误注和漏入到颈部皮下或颈深筋膜下时,都能引起筋膜下的蜂窝织炎。注射后经1~2d局部出现明显的渐进性的肿胀,有热痛反应,但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并发化脓性或腐败性感染时,则经过3~4d后局部即出现化脓性浸润,继而出现化脓灶。如未及时切开则可自行破溃而流出微黄白色较稀薄的脓汁。它能继发化脓性血栓性颈静脉炎。当动物采食时由于饲槽对患部的摩擦或其他原因,常造成颈静脉血栓的脱落而引起大出血。
3.肌间蜂寓织炎常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及腱鞘炎之后。有些是由于皮下或筋膜下蜂窝织炎蔓延的绪果。
感染可沿肌间和肌群间大动脉及大神经干的径路蔓延。首先是肌外膜,然后是肌间组织,最后是肌纤维。先发生炎性水肿,继而形成化脓性浸润并逐渐发展成为化脓性溶解。患部肌肉肿大、肥厚、坚实、界限不清,机能障碍明显,触诊和他动运动时疼痛剧烈。表层筋膜因组织内压增高而高度紧张,皮肤可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肌间蜂窝织炎时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局部已形成脓肿时,切开后可流出灰色、常带血样的脓汁。有时化脓性溶解可引起关节周围炎、血栓性血管炎和神经炎。
(五)治疗
蜂窝织炎治疔的原则:减少炎性渗出、抑制感染扩散、减轻组织内压、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局部和全身疗法并举的原则。
1.局部疗法
(1)控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患病动物停止使役或剧烈活动,注意休息。最初24~48h以内,当炎症继续扩散,组织尚未出现化脓性溶解时,为了减少炎性渗出可用冷敷(50%硫酸镁溶液、10%鱼石脂酒精、90%酒精、0.1%雷佛奴尔、醋酸铅明矾液、桅子浸液等),涂以醋调制的醋酸铅散。用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作病灶周围封闭,当炎性渗出已基本平息(病后34d),为了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可用上述溶液温敷,也可用红外线疗法、紫外线、超短波等进行治疗;或外敷雄黄散,内服连翘散。
(2)手术切开:如冷敷后炎性渗出不见减轻,组织出现增进性肿胀,患病动物体温升高和其他症状都有明显恶化的趋向时,不需等待脓肿成熟,应立即进行手术切开以减轻组织内压,排除炎性渗出液。局限性蜂窝织炎形成脓肿时可等待其出现波动后再行切开。
手术切开时应根据情况作局部或全身麻醉。浅在性蜂窝织炎应充分切开皮肤、筋膜、腱膜及肌肉组织等。为了保证渗出液的顺利排出,切口必须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做好纱布引流,必要时应造反对孔。四肢应作多处切口,最好是纵切或斜切。组织切开时,应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关节囊和腱鞘等。伤口止血后可用中性盐类高渗溶液作引流以利于组织内渗出液的外流。
如经上述治疗后体温暂时下降复而升高,肿胀加剧,全身症状恶化,则说明可能有新的病灶形成,或存有脓窦及异物,或引流纱布干濶堵塞而影响排脓,或引流不当所致。此时应迅速扩大创口消除脓窦,摘除异物,清洗创腔,更换引流纱布,保证渗出液或脓汁能顺利排出。待局部肿胀明显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局部创口继续按化脓创处理,直至愈合。
2.全身疗法早期应用抗生素疗法(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必要时可联合用药;局部应用盐酸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注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素乱;对患病动物加强饲养管理。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lymphangitis)是动物末梢部受病原菌的侵袭,沿淋巴管上行感染,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炎症严重者可波及邻近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 lymphadenitis),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性病灶是细菌的人侵门户。
多发于动物的四肢
多发于动物的四肢
(一)病因病理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鼻疽杆菌、结核杆菌及放线菌等。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侵入。动物的踏创、蹄叉腐烂、趾间腐烂、餐甲肿等均能引起本病。腺疫、鼻疽、假性鼻疽的发展过程中,也常发生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是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常见并发症。
病原菌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周围炎症。淋巴管腔内有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和脱落的内皮细胞。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或化脓性淋巴结炎。
(二)症状
1.淋巴管炎临床表现为局部创口充血、疼痛、硬结,沿淋巴管有索状肿胀、充血、浮肿。如果局部成熟软化可自溃排脓,当转变为慢性炎症,局部为索状肿胀、淋巴管壁肥厚,伴有皮下蜂窝织炎增生,表现为“橡皮腿”。
2.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时,淋巴结迅速肿胀,触诊疼痛;慢性淋巴结炎呈硬固肿胀,活动性小;化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
(三)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来源,如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浸浴患部,或用50%硫酸镁湿数。一且脓肿形成应进行切开引流,按化脓创进行处理如有全身症状时,应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红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急性淋巴结炎时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上一篇:外科感染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