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应用 >
局部麻醉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10 10:35|点击:
局部麻醉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局部浅表的手术。在牛羊、猪的许多手术中,常使用麻醉前用药配合局部麻醉的方法施术。但是,在局部麻醉下,由于动物保持意识清醒,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定,或在必要时配合应用镇静剂。在实施局部麻醉时,应熟悉局部解剖和局部麻醉药的药理作用,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
常用局部麻醉药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主要有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和盐酸丁卡因。3种药物的特点见。
普鲁卡因
普鲁卡因( procaine)又名奴佛卡因( novocaine),是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使用安全,药效迅速,注入组织1~3min后即可出现麻醉作用。但药物易被各种组织中的酯酶水解,所以作用时间较短,一次量可维持0.5~1h。它的麻醉效能较弱,黏膜穿透力很差,故不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由于它毒性小,适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浸润麻醉使用药液浓度0.5%~1%,传导麻醉一般采用2%~5%关节内麻醉可用4%~5%。普鲁卡因代谢产物对氨苯甲酸有对抗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使用时应注意。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 lidocaine)又名昔罗卡因或赛罗卡因( xylocaine),是中等效能的局麻药物。它的组织弥散性能和黏膜穿透力都较好,可用于各种局麻方法,作用出现时间快,能持久,一次给药可维持1h以上。毒性较普鲁卡因稍大,但对组织无刺激性。传导麻醉浓度为2%,浸润麻醉为0.25%~0.5%硬膜外腔麻醉为2%,表面麻醉为2%~5%。但反复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丁卡因
丁卡因(地卡因, tetracaine, pontocaine)是一种强效、长时效的局麻药。此药黏膜穿透力强,适用于表面麻醉,一般不用于局部浸润麻醉。本品的毒性较普鲁卡因强12~13倍,而麻醉作用则强10倍。该药点眼时不散瞳孔,不妨碍角膜愈合。角膜麻醉浓度为0.5%,鼻、口腔喉等黏膜表面麻醉,可用1%~2%溶液。
局部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 topical anesthesia)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位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作用。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时常用此法。常用药物为1%~2%丁卡因或2%~4%利多卡因。滴眼常用0.5%~1%丁卡因。眼部用药液滴于结膜囊内,其他都可将药液涂布、填塞或喷雾于局部。
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一般先将针头插至所需深度然后边抽边退针头,边注药液。有时在一个刺入点可向相反方向注射药液(图4-2)。局部浸润的方式有多种,如直线浸润、菱形浸润、扇形浸润、基部浸润和分层浸润等(图43),可根据手术需要选择。也可用低浓度局麻药(0.25%普鲁卡因)浸润一层随即切开一层的方法将组织逐层切开。常用药物为0.5%普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
局部浸润麻醉时应注意:①注入组织内的药液需有一定容积,在组织内形成张力,借压力作用使药物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从而增强麻醉效果。②为避免用药量超过一次限量(大家畜使用普鲁卡因时,其总剂量不应超过2g),可降低药液浓度,如用0.25%普鲁卡因。③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防误注血管内。④药液中加入肾上腺素万分之0.05~0.1,可减缓局部麻醉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传导麻醉
传导麻醉( conduction anesthesia)又称神经阻滞( nerve block)、区域麻醉或神经干麻醉,是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方法。传导麻醉只需注射少量麻醉药便可产生较大区域的麻醉但操作时必须熟悉局部解剖,了解神经干的位置、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等。常用于玻行诊断、四肢手术及腹部外科手术等。传导麻醉使用药液常为2%利多卡因或2%~5%普鲁卡因,但其浓度及用量常与所麻醉神经的大小成正比。
脊髓麻醉
脊髓麻醉( spinal anesthesia)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的一种方法。根据局部麻醉药液注入椎管内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硬膜外腔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两种。在兽医临床上,目前仍多采用硬膜外腔麻醉。脊髓麻醉时,动物神志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脊髓麻醉对生理功能有一定的扰乱,也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另外需要掌握脊髓麻醉操作技术,熟悉椎管及脊髓的局部解剖。
1.椎管局部解剖脊柱由很多椎骨连接而成各个椎骨的椎孔贯穿连构成椎管,脊髓位于椎管之中。在两个椎骨连接处的两侧各有一孔,称椎间孔,为脊神经进出的通道。脊髓外被3层膜包裹:外层为脊硬膜,厚而坚韧;中层为脊蛛网膜,薄而透明;内层为脊软膜,有丰富的血管。
在脊硬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有一较宽的间腺称为硬膜外腔,内含疏松结缔组织、静脉和大量脂肪,两侧脊神经即在此经过,向腔内注入麻醉药物,可阻滞若干对脊神经;脊硬膜与脊蛛网膜之间有一狭窄的腔,称硬膜下腔。此腔往往紧贴一处故不能做脊髓麻醉;脊蛛网膜与脊软膜之间形成一较大腔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髓液,向前与脑蛛网膜下腔相通,麻醉药注入此腔可向前、后阻滞若干对在此经过的脊神经根(图4-4)。脊髓在腰荐部较粗大处形成腰膨大,其后则逐渐缩小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周围发出较细长的荐、尾神经,共同形成所谓的马尾。
2.硬膜外腔麻醉( epidural anesthesia, extradur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射到脊硬膜外腔,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或(和)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
(1)荐尾硬膜外腔麻醉:由于在牛、马第1尾椎与荐骨往往紧密连接,或与荐骨融合,其间隙较狭窄,不便注射操作,而第12尾椎的间隙较宽,位置也较易确定,所以多在第1、2尾椎间隙进行注射。
确定第1、2尾椎间隙位置最简便的方法是:用一手举尾,上下晃动,用另一手的指端抵于尾根背部中线上,探知尾根的固定部分与活动部分之间的横沟(即在第1、2尾椎间隙),在横沟与中线的相交点为刺入点(图4-6和图47)。
注射方法:最好在保定栏内进行。尾根术部剪毛消毒,将针头垂直刺入皮肤,然后针尖稍向前方做45°~60°角倾斜,向前下方刺人3~4cm深即刺入硬膜外腔(图4-6和图4-7)。针头刺入时可感到刺穿弓间韧带的感觉,再深入即可触及坚硬的尾椎骨体此时可稍退针头并接上注射器,如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如果位置正确,药液注入应无过大的阻力。用药量依动物体的大小而定。
牛:2%~4%普鲁卡因10~15mL;2%利多卡因5~10mL。马:3%普鲁卡因5~10mL;2%利多卡因5~10mL。山羊和绵羊2%~3%普鲁卡因3~5mL;1%~2%利多卡因2~5mL。
(2)腰荐硬膜外腔麻醉:犬猫猪、反刍动物和马等均可采用此法麻醉。根据动物种类、个体大小选择适合的针头,最好选用短斜面带有管芯针的椎管注射针头,小心谨慎地把针头刺入硬膜外腔内。在背中线进针,进入硬膜外腔前,能感到刺穿弓间韧带的感觉。当针插人硬膜外腔时,针头刺入的阻力突然减低,抽动注射器活塞无液体回流马和牛:站立或侧卧保定。马注射部位一般在背正中线与两髂骨内角的连线交点;在牛位于背正中线与两髂骨外结节的连线交点稍后方。一般注入2%普鲁卡因溶液50~100mL。绵羊和山羊:侧卧保定,向前抓住后肢使背部弯曲。在脊中线与两髂前缘连线交点稍后方,紧靠最后腰椎棘突的后方,针头稍向前缓慢地推进,穿过弓间韧带,置入硬膜外腔内。依羊的大小注入4%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5~12mL猪:以侧卧或站立保定。在两髋骨连线中点后方2.5~5cm处将针头稍微向前下方刺入,穿过弓间韧带。依猪只大小,深度为5~10cm,注入2%普鲁卡因0.2mL/kg或2%利多卡因0.12mL/kg。
犬:麻醉前宜给镇静剂,有利于硬膜外腔注射时保定。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和中指置于两侧髋嵴上,食指紧接在第7腰椎棘突结节后方中央触摸腰荐间隙。针头稍倾向前刺人,穿过弓间韧带后,进一步推进,缓慢注人2%利多卡因0.2mL/kg猫:呈胸腹卧保定。麻醉前给予镇静剂。在背正中线上触摸腰荐的凹陷,在其前缘正后方垂直刺入。穿过弓间韧带时有一种破裂音的感觉,随后阻力降低。当针准确置位和开始注射时,猫尾常作纤维性颤动。
3.蛛网膜下腔麻醉( subarachnoid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
注射部位与硬膜外腔麻醉相同。注射方法是在针头到达硬膜外腔后,再将针头小心向下推进,在穿过硬膜及蛛网膜时,可感到第2次阻力,当阻力突然减低后可试行抽出针芯,若针尖已进人蛛网膜下腔,一般即有脑脊髓液流出。有时不见脑脊髓液流出时,可稍调整针头位置或接上注射器轻轻抽取,直至能抽出脑脊髓液,说明位置正确,即可注入麻醉药液。马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2030mL,牛30~50mL。
4.膏髓麻醉的注意事项脊髓麻醉时要注意注射药液的温度(一般将药液加温至37℃左右)和注射速度。一次快速注入大量的冷药液可引起呼吸紧迫,角弓反张或猝倒等严重反应。注入大量药液时要保持动物前高后低的体位,防止药液向前扩散,阻滞胸段的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或阻滞胸部脊神经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脊髓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麻醉,要求严密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否则有可能引起脑脊髓的感染。
进针操作要谨慎,防止损伤脊髓,导致尾麻痹或截瘫等后遗症。
麻醉是用人为的方法(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局部或全身地改变神经、体液活动,使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消除手术所致的疼痛。麻醉常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分类方法较多,根据药物是否经呼吸道吸入给予,可分为吸入性麻醉和非吸入性麻醉。吸入性麻醉效果确实,易于控制,但需要特殊麻醉设备。非吸人性麻醉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便,目前仍是兽医临床上使用的最主要的麻醉方法,但麻醉药量及麻醉深度不易控制。根据使用药物与否,麻醉可分为药物麻醉和非药物麻醉。非药物麻醉主要有电针麻醉和激光麻醉。两种非药物麻醉方法均具有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生理干扰少等特点。电针麻醉是我国兽医学中的瑰宝,曾在国内外兽医界产生巨大影响,对牛、羊、猪、马等多种动物有较好麻醉效果。激光麻醉对马属动物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麻醉前,应根据动物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肾脏、肝脏及营养状况对手术和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必要时进行麻醉前用药我国一些单位和宠物医院具有动物(特别是小动物)麻醉设备,常在手术中实施吸入性麻醉。使用的麻醉气体主要为安氟醚或异氟醚,同时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仪等已开始用于麻醉过程中动物的监护。
非吸入麻醉药物可分为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巴比妥类药物根据作用的时间又分为长、中、短和超短效巴比妥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上多使用短及超短效巴比妥类,有时也使用中效巴比妥类麻醉药。巴比妥类依剂量不同而产生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其麻醉剂量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基础代谢均有抑制作用。在非巴比妥类麻醉药物中,水合氯醛是一种良好的催眠剂,作为麻醉剂安全范围太窄,但由于价廉和容易获得仍在临床上使用,特别是与其他麻醉药复合使用使其安全性增加。隆朋及其类似药物静松灵用于多种动物的镇静、镇痛或麻醉,尤其对反刍动物较为敏感。氯胺酮选择性抑制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使动物意识与感觉分离,被称作“分离麻醉”。氯胺酮有兴奋动物心血管作用,常与抑制心脏、降低血压的隆朋或静松灵复合使用。镇痛性麻醉药物对犬、熊等动物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多属于吸毒药品,控制较严。由于复合麻醉具有加强麻醉效能,增加安全范围,使恢复期缩短等优点,复合麻醉剂如舒泰、新保灵、噻胺酮、速眠新等已在临床上大量使用。
全身麻醉受动物本身机能状态、环境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和使用途径的影响。麻醉深度的控制至关重要。麻醉药物对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时,动物会有一些体征和表现。动物麻醉仍可参考 Guedel的麻醉分期标准,判断麻醉深度。非吸入性麻醉可根据动物体重和麻醉药物的剂量范围,计算麻醉药物的用量。静脉麻醉时,可快速推注计算用量的一半,同时观察动物的麻醉体征表现,缓慢注射麻醉药物直至进入麻醉状态。非静脉给药的非吸入性麻醉只能根据动物的状态和个人的经验估计麻醉药物的用量,麻醉的深度相对较难控制。吸入性麻醉深度的控制较静脉麻醉容易,可通过吸入气麻药浓度进行调控。
在手术麻醉期及恢复期,动物疾病麻醉方法和药物作用以及手术创伤及失血,都可对生理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应采用临床观察和仪器密切注意患病动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改变。仪器监测可快速客观反映出机体在麻醉下的总体状况,但这些设备较昂贵。由于条件的限制仍多采用临床观察为主。临床观察主要注意呼吸、循环功能及全身状态。
局部麻醉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局部浅表的手术。在牛、羊、猪的许多手术中,常使用麻醉前用药配合局部麻醉的方法或使用局部麻醉配合全身麻醉施术。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丁卡因。普鲁卡因毒性小,适用于局部浸润麻醉。利多卡因是中等效能的局麻药物,组织弥散性能和黏膜穿透力都较好,可用于各种局麻方法。丁卡因是一种强效、长时效的局麻药。此药黏膜穿透力强,但毒性大,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局部麻醉方法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脊髓麻醉。局部麻醉方法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合并麻醉的方法选择。

上一篇:动物非药物麻醉

下一篇:手术基本操作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QQ
  • 客服二: QQ
  • 客服三: QQ
  • 0371-55692663
  • 13213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