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非药物麻醉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09 00:12|点击:次
兽医外科临床上较常用的非药物麻醉有电针麻醉和激光麻醉。
(一)电针麻醉
20世纪50年代末,针刺镇痛开始用于预防手术中疼痛,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麻醉,故又称作针刺麻醉( acupuncture anesthesia),简称针麻。针刺麻醉是用针刺入一定的穴位并进行手法捻针所产生的麻醉作用,但在兽医临床实践上,因手法捻针较费力与不便,刺激量也较弱,所以通过些兽医前辈的研究改用各种不同波型频率的直流电压进行刺激,以代替手法捻针,称为电针麻醉( electro-acupuncture anesthesia)。针刺麻醉或电针麻醉是通过影响生理性调节机制以提高机体疼痛阈,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所以,有人将其称作针刺镇痛或电针镇痛( acupunctureanalgesia or electro-acupuncture analgesia)。
1.电针麻醉的特点
(1)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全身麻醉药物大多对动物的呼吸和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麻醉的深度难以控制,麻醉药过量时一般难以解救。在反刍动物,麻醉稍深会导致贲门松弛,瘤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异物性肺炎甚至窒息。电针麻醉完全避免了全麻药物的不足,对于危重病例麻醉比药麻尤其安全。当然,如果任意加大刺激量,粗暴地进针或不按一般倒备的注意事项行事鲁莽地利用电针倒畜等,有时也可以引起不良后果,应当注意。电针麻醉一般家畜后可进行多种手术。
(2)生理干扰少,利于手术后恢复:电针麻醉对动物体温、呼吸、脉搏、心率等影响较小,动物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状态(猪的安神组穴例外)。反刍动物在电针麻醉下可在瘤胃手术期间大口大口吃草料,并且在手术结束后行走如常,对术后采食、饮水均无影响,从而也减轻了对麻醉后监护的负担。在电针麻醉过程中可以自由采用强心、输液等措施,不致干扰麻醉过程。电针麻醉可增加机体白细胞数目和吞噶细胞吞噬活性,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因而可减少手术创口感染的机会。
(3)简便易行,经济,有利于推广:但针刺麻醉也有其自身的缺陷①麻醉不全:对于有些动物或个体手术时仍会出现疼痛反应;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有时牵拉内脏时,动物有反应;③肌肉紧张:肌肉,特别是腹壁肌肉出现紧张。在手术时切开腹壁容易,有时在缝合时腹壁闭合有点困难针刺麻醉的上述问题,可通过适当的选穴熟练的针刺技术和优化的针刺参数加以克服或降低到最小程度。药物麻醉易引起心脏和呼吸抑制。在反刍动物,药物麻醉极易引起胃内容物返流和胃肠臌气。因而,电针麻醉依然是动物麻醉特别是反刍动物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目前仍是药物麻醉难以取代的。
电针麻醉在我国各地已广泛应用于马、驴、骡、奶牛、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和猪等多种家畜,近年来已在兽医治疗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也观察到麻醉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如还存在着麻醉效果上的种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实践证明,麻醉效果相对而言,牛、羊较马属动物好;蒙古马、母马、骗马较杂种马、公马和骡好;绵羊较山羊好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电针麻醉的选穴选穴的方法大致有几种,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采用。
(1)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中“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循经脉的运行走向、手术所涉及的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先选经,后取穴,再适当配成组穴。例如,三阳络、抢风组穴。
(2)根据中兽医针灸临床治疗经验选穴:例如,在腹部手术时所选百会穴,就是根据中兽医传统治疗腰风湿痛、腹胀、腹痛等多种腰、腹部疼痛性疾患的有效穴位而选择的。
(3)根据神经解剖生理学取穴:例如,腰旁透穴的采用就是基于对脊髓分节现象以及脊神经分布至相应节的认识,使电针麻醉作用于分布在软腹壁的主要3条神经干(最后肋间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从而获得腹壁的镇痛效应。
各地选用的电针麻醉有效组穴很多,家畜常用的。
3.电针麻醉方法
(1)进针:穴位剪毛,用75%酒精消毒皮肤。针具通常采用直径1~1.5mm的不锈钢圆针,长度按穴位要求的深度选用。进针时将针对准穴位,按穴位要求的角度刺人皮肤后,再将针捻转刺入至要求的深度。
(2)脉冲电流刺激:将脉冲式兽用针麻机上的输出电压以及频率的旋钮分别调至“0”位,再将输出导线分别与针柄连接,然后接通电源将频率及电压逐渐加大至所需强度。目前各地采用的电流刺激方法颇不一致,包括采用不同的波型频率、电压(或电流量)。一般采用的兽用针麻机其波型大都为双向尖峰波,较少采用方波或正弦波;麻醉时采用的频率为10~100Hz不等,有时200300Hz,但比较普遍采用的是30~60Hz。临床实践上通常先稍加电压,可见肌肉随刺激频率而收缩,然后加大频率至肌肉刚好表现强直性收缩,再逐渐加大电压,使达到病畜能耐受的足够强的刺激量(不同畜种和个体其耐受量可有很大的差别)。诱导时间为10~30min,经针刺检验术部皮肤,如无疼痛反应即可进行手术。在牛、猪,有时为了使其迅速卧倒,也有先将频率、电压调至所需强度,接上导线后,突然接通电源使达到倒畜和保定的效果。应用此法时要特别慎重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在麻醉期间若固定频率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电针适应现象改变频率(增加或减少)又可降低痛阈值。
(3)终止麻醉:一般在手术结束时,将电流刺激的强度和频率逐渐降低然后断电、拔针,病畜即可恢复行动但通常在终止针麻后仍有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局部感觉这种现象称为针刺麻醉的后续效应。
20世纪80年代后,更切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针药复合麻醉( acupuncture balanced anesthesia,ABA)或针刺辅助麻醉( acupuncture assisted anesthesia,AAA)逐渐成为针麻临床和研究的主流。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已成为复合麻醉中的一部分。研究表明,ABA/AAA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如较小剂量的隆朋(0.1mg/kg)复合电针,对山羊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单纯使用隆朋0.4mg/kg,才有相当的镇痛效果。②针药结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节作用,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已成为复合麻醉中的一部分。研究表明,ABA/AAA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如较小剂量的隆朋(0.1mg/kg)复合电针,对山羊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单纯使用隆朋0.4mg/kg,才有相当的镇痛效果。②针药结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节作用,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可将对针刺镇痛效应产生影响的药物分为3类:一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如氯胺酮;二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如隆朋芬太尼;三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如舒必利。
激光麻醉
激光麻醉
在我国激光麻醉是在针刺麻醉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早在1978年某些医院即将激光麻醉成功地用于某些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1978年以后在兽医临床上有些地方也开始应用激光麻醉进行马、牛的外科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激光麻醉可分为氮氖激光麻醉和二氧化碳激光麻醉两种。
1.氨氖激光麻醉氮氖激光麻醉方法在我国首先由东北农业大学外科教研室提出,是在电麻马外周神经和马群慧穴麻醉成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针麻和现代激光技术相结合成功地用于马属动物的外科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基础上又试用于牛、羊、犬猪的外科手术,也都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
(1)马属动物氮氖激光麻醉
照射部位:氮氖激光照射到动物的体表后,其穿透的深度是很浅的。本法镇痛的机理是通过照射家畜的外周神经径路,经神经传导而引起全身性的镇痛作用,因此必须选择浅在、易找、照射方便和较粗大的外周神经的径路。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肢胫神经。马该神经位于后肢小腿下部内侧沟内,照射部位是距跟结节上方8~11cm,沿跟腱前方可摸到较粗壮的胫神经干,在该处,剪毛,剃毛,涂3%的龙胆紫溶液。
保定:手术台上侧卧保定。
激光管的功率:为了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激光管的输出功率应不低于10mW。
激光管激光输出端与照射部的距离:一般为50~60cm,照射20~30min后对术部皮肤做针刺疼痛反应检查,确认无痛后即可进行手术,以后边照射边进行手术。
麻醉效果:据东北农业大学外科教研室的报道,在实验马进行了65例各种实验性手术,镇痛效果判定为优者27例,占41.5%良者30例,占46.1%可者8例,占12.3%无失败例。镇痛效果评定为优良级的总和为57例,占65例的87.7%。
该法镇痛效果确实可靠,麻醉中动物意识不消失,术后可立即牵行,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均无显著的影响。其缺点是,在腹腔手术和厚层肌肉部位手术时其肌肉震颤和收缩虽较电针麻醉时轻微,但仍存在;对术区较粗大的外周神经干仍存有镇痛不全,在钳夹或切断这些神经干时还可能引起动物的轻度骚动。
镇痛机理:氦氖激光照射马的胫神经等浅表外周神经径路之所以呈现全身性镇痛作用,很可能是经外周神经将激光信息传递到中枢,再通过中枢而产生全身性的镇痛作用。其根据是:照射部位必须准确,激光光斑不能偏离神经径路,且照在激光作用所涉及的表在外周神经径路上,否则不能产生全身性的镇痛作用;照射部无较大的外周神经通过的部位或穴位均不能出现全身性的镇痛作用;用3%的普鲁卡因溶液做正中神经传导麻醉阻断神经的向心传递后再用氦氖激光照射其远心端则不引起全身性的镇痛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氦氖激光照射外周神经径路后之所以出现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周神经中的感觉神经纤维作用的。氮氖激光照射马的胫神经径路后当其进入全身性无痛状态时,其脑电图出现明显的慢波,与此同时脑脊液中5-羟色胺的数量也相应地增高。
但是氮氖激光麻醉动物后还存在着皮肤震颤、腹肌紧张、切断大神经干时镇痛不全以及有与手术刺激无关的动物骚动等不足之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人采用氮氖激光与静松灵合并麻醉取静松灵的肌松和镇静的作用以弥补激光麻醉的不足。激光照射马胫神经径路20min后肌肉注射静松灵1mg/kg,于照射30min后手术。这种麻醉方法消除了皮肌颤动、腹肌紧张,基本上消除了切断大神经干时的镇痛不全,并一定程度地减轻与手术疼痛无关的动物骚动,更好地解决了激光麻醉的不足,成为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更为完善的一种麻醉方法。
2)牛、羊、猪、犬的氮氖激光麻醉:氮氖激光照射牛、羊、猪、犬后肢胫神经径路也能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其麻醉方法基本上与马属动物氦氖激光麻醉相同。
总的说来,氮氖激光镇痛效果以马属动物为最好,其次是犬,牛、羊等更次之,最差是猪,约有1/3的猪用氦氖激光麻醉不能获得明显的手术镇痛效果。在临床上对犬使用氮氖激光做外科手术麻醉时有的狂暴型犬常在手术台上嚎叫不止,因而使手术无法进行。此时可先给犬注射镇静量的氯丙嗪,而后再进行激光麻醉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2.二氧化碳激光麻醉二氧化碳激光麻醉的优点是后续镇痛效应持久,在手术进行前即可麻醉完毕,因此又称为激光手术前麻醉。
(1)照射部位:夹脊穴组,位于牛、羊的脊柱两侧各为6穴,总共12穴。确定该穴组的方法是先确定纵线:沿脊柱两侧背最长肌和髂肋肌肌沟在皮肤上的投影线。第1穴是从最后肋骨的前缘与这条纵线在皮肤上的交点。第2穴是第1腰椎横突的前外缘与这条纵线在皮肤上的交点。沿纵线向后推移第2第3第4、第5腰椎横突的前外缘与这条纵线在皮肤上的交点即分别是第3、第4、第5及第6穴。
(2)照射方法及注意事项:动物侧卧保定。按前述方法确定照射部位。局部剪毛并在各穴位上贴一圆形纸片(直径2cm左右)。照前先用一纸板遮盖穴位。当位置确定并调准输出功率(牛一般为0.7~1.0W,山羊为0.5~0.7W)及光斑(直径小于1mm)后揭下穴位上的圆形纸片,先从后向前照射脊柱下侧的6个穴位,每个穴位照射2min。脊柱下侧6个穴位照射完毕后,再照射脊柱上侧的6个穴位,激光管与照射部的距离一般为1m。
从第1穴照射后的30min即可开始手术。二氧化碳激光麻醉时,在激光刺激穴位的皮肤表面能产生点状烧伤,该烧伤一般于麻醉后的5~7d即可结脱落,并在15~20d后长出新毛据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黄牛、水牛及山羊等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的手术试验证明,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前述的夹脊穴组,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它能产生强而持久的镇痛后续效应,可保证麻醉动物瘤胃切开术的顺利进行。
下一篇:局部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