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全身麻醉的影响因素及麻醉深度的控制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08 23:51|点击:次
全身麻醉的影响因素
全身麻醉受动物本身机能状态、环境因素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使用途径的影响。
1动物的神经类型及神经状态同种动物的神经类型不同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一般来说,凶猛、易激动兴奋的动物,对麻醉药品的耐受性大;温驯、安静或沉郁型动物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小。就同一个体而言,神经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明显增大。所谓的“久逢知己千杯少”就是这个原因。
2.机体的肝肾功能非吸入性麻醉药物,多经肝脏代谢,并从肾排出。动物肝、肾功能受损,对麻醉药的耐受性大大降低,使用麻醉药物的剂量也应减少。
3.年齡与体质老龄动物机体基础代谢下降,对麻醉药的耐受较青壮年动物明显变差,年龄越大越明显。体质、体况良好的动物比身体虚弱的动物耐受性好。
4.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导致对麻醉药的耐受性增加或减少。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犬子宫蓄脓时,由于脓性产物的吸收机体代谢机能受到抑制,使用麻醉药物量应适当减少。
5.环境噪声在麻醉期间,环境噪声、说话(特别是犬、猫主人的说话)、手术台的振动、手术器械或器械盘碰撞发出的声音等,易使浅麻醉或镇静的动物惊醒。因此,手术时应适当固定动物头部,尽可能保持手术室环境安静。
6.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使用途径治疗或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某些抗菌消炎药物,可能对机体代谢产生影响,或与麻醉药物有相互作用,会影响麻醉效果。若将肌肉注射的麻醉药物误注到皮下或皮内,会因药物吸收缓慢导致麻醉药起效时间延长,甚至不能进入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的控制
麻醉药物对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时,动物会有一些体征和表现。 Guedel(1951年)对人的乙醚麻醉的典型经过进行了描述,其麻醉的分期是以意识痛觉、反射活动、肌肉松弛呼吸和循环抑制的程度为标准的。在动物往往无明显的麻醉分期,且不同品种、不同个体的动物麻醉表现也不同。例如,静脉麻醉时(如水合氯醛),动物常无麻醉诱导期兴奋状态的表现,而是由清醒状态很快直接转人手术麻醉期。尽管如此,人为的分期仍然有助于识别麻醉过程,作为临床麻醉中判断和掌握麻醉深度的参考。麻醉通常分为4期第Ⅰ期(镇痛期):从麻醉开始到意识完全消失。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动物焦躁或静卧,痛觉减退,但仍然存在。各种反射存在,站立的动物平衡失调。
第Ⅱ期(兴奋期):从意识完全丧失至深而有节律的呼吸开始。大脑皮层功能完全受抑制,皮层下中枢失去控制。表现呼吸紊乱,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瞳孔散大,眼球可出现震颤。在某些动物(反刍动物和猫科动物)常分泌大量唾液,猫科、犬科动物和山羊可能出现呕吐。
第Ⅲ期(手术麻醉期):从深而规则的呼吸开始至呼吸停止前的时期。皮层下中枢被抑制,兴奋状态消失,痛觉消失。根据反射、呼吸和循环抑制程度,此期又可分为4级。第1级:呼吸规律,频率稍快;眼睑反射消失,瞳孔缩小。可施行一般手术。第2级:呼吸频率稍慢角膜反射迟钝至消失马可能持续存在),肌张力逐渐减弱。第3级:瞳孔开始散大。因肋间肌麻痹而胸式呼吸受抑制,腹式呼吸代偿性增强。血压开始下降脉搏快而弱,肌肉松弛。第3眼睑脱出。第4级:呼吸逐渐停止,循环显著抑制肌肉及括约肌完全松弛,尿失禁(尤其母畜)。可视黏膜发绀,创口血液淤黑。进入此期,应立即停止麻醉,采取急救措施。
第Ⅳ期(延髓麻痹期):呼吸停止,瞳孔完全散大。脉搏和各种反射全部消失。心脏因缺氧而逐渐停止跳动。
非吸入性麻醉可根据动物体重和麻醉药物使用的剂量范围,计算麻醉药物的用量。静脉麻醉时,可快速推注计算所确定用量的一半,然后再缓慢注射,同时观察动物的麻醉体征表现。由于静脉注人药物时,动物进入麻醉状态较快,要注意观察反应分期的主要指标:呼吸的节律和幅度、眼睑反射、角膜反射。若呼吸节律深而规则,眼睑反射由迟钝至消失,说明已进入手术麻醉期第1级;若角膜反射由迟钝变消失,则已进入第2级。一般进入手术期的1、2级麻醉即可停止注射药物,进行一般手术。若动物在手术没有完成时苏醒,需追加麻醉药物,追加剂量常为原麻醉量的1/3左右,但不应超过1/2。短效麻醉药也可控制静脉点滴以维持麻醉。非静脉给予的非吸入性麻醉仅能根据动物的状态和个人的经验估计麻醉药物的用量,麻醉的深度相对较难控制吸入性麻醉深度的控制较静脉麻醉容易,可通过吸入气麻药浓度进行调控。
现代吸入麻醉机中,吸入麻醉药多在呼吸回路外的挥发罐挥发,并由新鲜气体带入呼吸回路,再经呼吸回路的吸气支进入肺泡。吸入麻醉药在肺泡被吸收后由血液循环带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经过一定的平衡时间后,一般认为肺泡气体麻醉药浓度(FA)可反映吸入麻醉药在脑中的分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麻醉深度。若吸入气中麻醉药浓度用F1表示,F1>FA,FA将逐渐升高,麻醉加深反之则麻醉变浅。若忽略呼吸回路的漏气、钠石灰对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和降解以及呼吸死腔等因素,F1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①挥发罐的开启刻度;②新鲜气体流量;③FA的大小;④每分钟通气量。经流量表的新鲜气体进入挥发罐,并分为2路,一路以挥发室变为携带吸入麻醉药饱和气体。挥发室(不是挥发罐)出口处麻醉药的浓度决定于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另一路新鲜气体。挥发室(不是挥发罐)出口处麻醉药的浓度决定于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另一路新鲜气仅通过挥发罐,在挥发罐出口前与第一路含有饱和麻醉药的气体混合后流出挥发罐。调节挥发罐的刻度实际上是调节挥发罐内新鲜气体的分流量。又因为不同的吸入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不一样,吸入性麻醉药的挥发罐不宜混用。吸入气的麻醉药浓度可通过下列公式粗略估计根据公式可用下列方法加深吸人麻醉(使F1>FA):①将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刻度开大;②新鲜气流量/每分通气量之比加大,使其趋于或大于1。与加深麻醉相似(但方向相反),减浅麻醉可通过下列两个方法体现:①将挥发罐关小或关闭;②将新鲜气流量加大。
现代吸入麻醉机中,吸入麻醉药多在呼吸回路外的挥发罐挥发,并由新鲜气体带入呼吸回路,再经呼吸回路的吸气支进入肺泡。吸入麻醉药在肺泡被吸收后由血液循环带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经过一定的平衡时间后,一般认为肺泡气体麻醉药浓度(FA)可反映吸入麻醉药在脑中的分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麻醉深度。若吸入气中麻醉药浓度用F1表示,F1>FA,FA将逐渐升高,麻醉加深反之则麻醉变浅。若忽略呼吸回路的漏气、钠石灰对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和降解以及呼吸死腔等因素,F1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①挥发罐的开启刻度;②新鲜气体流量;③FA的大小;④每分钟通气量。经流量表的新鲜气体进入挥发罐,并分为2路,一路以挥发室变为携带吸入麻醉药饱和气体。挥发室(不是挥发罐)出口处麻醉药的浓度决定于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另一路新鲜气体。挥发室(不是挥发罐)出口处麻醉药的浓度决定于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另一路新鲜气仅通过挥发罐,在挥发罐出口前与第一路含有饱和麻醉药的气体混合后流出挥发罐。调节挥发罐的刻度实际上是调节挥发罐内新鲜气体的分流量。又因为不同的吸入麻醉药的饱和蒸气压不一样,吸入性麻醉药的挥发罐不宜混用。吸入气的麻醉药浓度可通过下列公式粗略估计根据公式可用下列方法加深吸人麻醉(使F1>FA):①将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刻度开大;②新鲜气流量/每分通气量之比加大,使其趋于或大于1。与加深麻醉相似(但方向相反),减浅麻醉可通过下列两个方法体现:①将挥发罐关小或关闭;②将新鲜气流量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