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应用 >
常用的止血方法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12 09:47|点击:
止血( hemostasis)即控制出血,是手术过程中自始至终经常遇到而又必须立即处理的基本操作技术。手术中完善的止血,可以预防失血的危险和保证术部良好的显露,有利于争取手术时间,避免误伤重要器官,直接关系到施术动物的健康、切口的愈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因此要求手术中的止血必须迅速而可靠,并在手术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止血措施,以减少手术中失血。
出血的种类
血液自血管中流出的现象,称为出血。在手术过程中或意外损伤血管时,即伴随着出血的发生。出血的种类很多,临床上根据受伤血管的性质、出血后血液流至的部位、出血时间和次数进行划分。
按照受伤血管的不同分类
1,动脉出血由于动脉管壁含有大量的弹力纤维,动脉压力大,血液含氧量丰富,所以动脉出血的特征为:血液鲜红,呈喷射状流出,喷射线出现规律性起伏并与心脏搏动一致。动脉出血一般自血管断端的近心端流出,指压动脉管断端的近心端,则搏动性血流立即停止,反之则出血状况无改变。具有吻合支的小动脉管破裂时,近心端及远心端均能出血。大动脉的出血须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否则可导致出血性休克,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2静脉出血血液以较缓慢的速度从血管中呈均匀不断地泉涌状流出,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般血管远心端的出血较近心端多,指压出血静脉管的远心端,则出血停止,反之出血加剧。静脉出血的转归不同,小静脉出血一般能自行停止,或经压迫、填塞后而停止出血,但深部大静脉受损如腔静脉、股静脉、髂静脉、门静脉等出血,则常由于迅速大量失血引起动物死亡。体表大静脉受损,可因大失血或空气栓塞而死亡。
3.毛细血管出血其色泽介于动、静脉血液之间,多呈渗出性点状出血。一般可自行止血或稍加压迫即可止血。
4.实质出血见于实质器官、骨松质及海绵组织的损伤,为混合性出血,即血液自小动脉与小静脉内流出,血液颜色和静脉血相似。由于实质器官中含有丰富的血窭,而血管的断端又不能自行缩人组织内,因此不易形成断端血栓,而易产生大失血威胁动物生命,故应予以高度重视。按血管出血后血液流至的部位不同分类
1.外出血当组织受损后,血液由创伤或天然孔流到体外时称外出血.
2.内出血血管受损出血后,血液积聚在组织内或腔体中,如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处,称内出血。
按照出血的次数和时间分类
1.初次出血‘直接发生在组织受到创伤之后的出血
2.二次出血主要发生在动脉,静脉极少发生,因为静脉内压力低,血流缓慢且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一般不因为血压的关系而脱落。造成二次出血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1)血管断端结扎止血不确实,结扎线松脱。
(2)某种原因使血栓脱落,如血压增高、钳夹止血钳夹的力量和时间不足、手术后过早运动而使血栓脱落。
(3)未结扎的血管中的血栓,由于化脓或使用某些药物而溶解。
(4)粗暴地更换敷料或填塞,将血管扯伤。
3.重复出血多次重复出血,可见于破溃的肿瘤。
4.延期出血受伤当时并未出血,经若于时间后发生出血,称之为延期出血。延期出血的原因是:
(1)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当药物作用消失后血管扩张而出血。
(2)骨折固定不良,骨折断端锐缘刺破血管。
(3)血管受到挫伤时,血管的内层及中层受到破坏,血液积聚在血管外膜之下形成血栓,当时虽未出血,但若血栓受到感染,血管壁遭受破坏则可发生延期出血
(4)在感染区,血管受到侵害而发生破裂。
常用的止血方法
全身预防性止血法
在手术前给动物注射增高血液凝固性的药物和同类型血液,借以提高机体抗出血的能力,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常用下列几种方法
1输血术前输血的目的在于增高施术动物血液的凝固性,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痉挛性收缩,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在术前30~60min,输入同种动物同种血型的血液,牛、马500~1000mL;猪、羊200~300mL;犬为5~7mL/kg
2.注射增高血液凝固性以及血管收缩的药物
(1)肌肉注射0.3%凝血质注射液,以促进血液凝固。每次牛、马10~20mL;羊、猪犬2~5mL
(2)肌肉注射维生素K注射液,以促进血液凝固,增加凝血酶原。每次牛、马100~400mg;猪、羊30~50mg;犬10~30mg;猫1~5mg。
(3)肌肉注射安络血注射液,以增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力,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牛、马30~60mg;猪、羊、犬5~10mg。
(4)肌肉注射止血敏注射液,以增强血小板机能及粘合力,减少毛细血管渗透性。每次牛、马1.25~2.5g;猪、羊、犬0.25~0.5g;猫0.125~0.25g。
(5)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对羧基苄胺(抗血纤溶芳酸),以拮抗血纤维蛋白的溶解,抑制纤维蛋
白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转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而发挥止血作用。对于手术中的出血及渗血、尿血、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使用时可加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注射时宜缓慢。牛、马1次量1~2g;猪、羊0.2~0.4g
局部预防性止血法
1.肾上腺素止血应用肾上腺素作局部预防性止血常配合局部麻醉进行。一般是在每1000mL普鲁卡因溶液中加入0.1%肾上腺素溶液2mL,利用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达到减少手术局部出血之目的,其作用可维持20min至2h。但手术局部有炎症病灶时,因高度的酸性反应,可减弱肾上腺素的作用。此外,在肾上腺素作用消失后,小动脉管扩张,如若血管内血栓形成不牢固,可能发生二次出血
2止血带止血适用于四肢、阴茎和尾部手术。可暂时阻断血流减少手术中的失血,有利于手术操作。用橡皮管止血带或其代用品—绳索、绷带时,局部应垫以纱布或手术巾,以防损伤局部组织、血管及神经(图5-8)。
橡皮管止血带的装置方法是:用足够的压力(以止血带远侧端的脉搏消失为度),于手术部位上1/3处缠绕数周固定之,其保留时间不得超过2~3h,冬季不超过40~60min,在此时间内如手术尚未完成,可将止血带临时松开10~30s,然后重新缠扎。松开止血带时,宜用多次“松、紧、松、紧”的办法,严禁一次松开。
手术过程中止血法
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方法很多兹将几种常用的止血方法叙述如下:
1.机械止血法
(1)压迫止血:用纱布或泡沫塑料压迫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在毛细血管渗血和小血管出血时,如机体凝血机能正常,压迫片刻,出血即可自行停止。为了提高压迫止血的效果,可选用温生理盐水、1%~2%麻黄素、0.1%肾上腺素、2%氯化钙溶液浸湿后扭干的纱布块作压迫止血。在止血时,必须是按压,不可用擦拭,以免损伤组织或使血栓脱落。压迫止血可清除术部的血液,辨清组织、出血路径及出血点以便进行其他止血措施。
(2)钳夹止血:利用止血钳最前端夹住血管的断端,钳夹方向应尽量与血管垂直,钳住的组织要少,切不可作大面积钳夹。
(3)钳夹扭转止血: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扭转止血钳1~2周,轻轻去钳,则断端闭合止血。如经钳夹扭转不能止血时则应予以结扎此法适用于小血管止血。
(4)钳夹结扎止血:是常用而可靠的基本止血法,多用于明显而较大血管出血的止血。其方法有两种:
①单纯结扎止血:用丝线绕过止血钳所夹住的血管及少量组织而结扎(图5-9)。在结扎第一结扣的同时,由助手放开止血钳,于结扣收紧时,即可完全放松,过早放松,血管可能脱出,过晚放松则结扎住钳头
不能收紧。结扎时所用的力量也应大小适中。结扎止血法,适用于一般部位的止血。
②贯穿结扎止血:将结扎线用缝针穿过所钳夹组织(勿穿透血管)后进行结扎。常用的方法有“8”字缝合贯穿结扎止血的优点是结扎线不易脱落,适用于大血管或重要部分的止血。在不易用止血钳夹住的出血点,不可用单纯结扎止血,而宜采用贯穿结扎止血的方法。
(5)创内留钳止血:用止血钳夹住创伤深部血管断端,并将止血钳留在创伤内24~48h。为了防止止血钳移动,可用绷带固定止血钳的柄环部拴在动物的体躯上。创内留钳止血法,多用于大动物去势后继发精索内动脉大出血.
(6)填塞止血:本法是在深部大血管出血,一时找不到血管断端,钳夹或结扎止血困难时,而用灭菌纱布紧塞于出血的创腔或解剖腔内,压迫血管断端以达到止血之目的。在填入纱布时,必须将创腔填满,以便有足够的压力压迫血管断端。填塞止血留置的敷料通常是在12~48h后取出。
2.电凝及烧烙止血法
(1)电凝止血:利用高频电流凝固组织的作用达到止血目的。使用方法是用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向上轻轻提起,擦干血液,将电凝器与止血钳接触,待局部发烟即可。电凝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烧伤范围过大,影响切口愈合。在空腔脏器、大血管附近及皮肤等处不可用电凝止血,以免组织坏死,发生并发症。
电凝止血的优点是止血迅速,不留线结于组织内,但止血效果不完全可靠,凝固的组织易于脱落而再次出血,所以对较大的血管仍应以结扎止血为宜以免发生继发性出血。
使用电凝止血时,止血钳除和所夹的出血点接触外,不应与周围组织接触。在使用挥发性麻醉改变。具有吻合支的小动脉管破裂时,近心端及远心端均能出血。大动脉的出血须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否则可导致出血性休克,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2静脉出血血液以较缓慢的速度从血管中呈均匀不断地泉涌状流出,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般血管远心端的出血较近心端多,指压出血静脉管的远心端,则出血停止,反之出血加剧。静脉出血的转归不同,小静脉出血一般能自行停止,或经压迫、填塞后而停止出血,但深部大静脉受损如腔静脉、股静脉、髂静脉、门静脉等出血,则常由于迅速大量失血引起动物死亡。体表大静脉受损,可因大失血或空气栓塞而死亡。
3.毛细血管出血其色泽介于动、静脉血液之间,多呈渗出性点状出血。一般可自行止血或稍加压迫即可止血。
4.实质出血见于实质器官、骨松质及海绵组织的损伤,为混合性出血,即血液自小动脉与小静脉内流出,血液颜色和静脉血相似。由于实质器官中含有丰富的血窭,而血管的断端又不能自行缩人组织内,因此不易形成断端血栓,而易产生大失血威胁动物生命,故应予以高度重视。按血管出血后血液流至的部位不同分类
1.外出血当组织受损后,血液由创伤或天然孔流到体外时称外出血
2.内出血血管受损出血后,血液积聚在组织内或腔体中,如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处,称内出血。
按照出血的次数和时间分类
1.初次出血‘直接发生在组织受到创伤之后的出血
2.二次出血主要发生在动脉,静脉极少发生,因为静脉内压力低,血流缓慢且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一般不因为血压的关系而脱落。造成二次出血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1)血管断端结扎止血不确实,结扎线松脱。
(2)某种原因使血栓脱落,如血压增高、钳夹止血钳夹的力量和时间不足、手术后过早运动而使血栓脱落。
(3)未结扎的血管中的血栓,由于化脓或使用某些药物而溶解。
(4)粗暴地更换敷料或填塞,将血管扯伤。
3.重复出血多次重复出血,可见于破溃的肿瘤。
4.延期出血受伤当时并未出血,经若于时间后发生出血,称之为延期出血。延期出血的原因是:
(1)手术中使用肾上腺素,当药物作用消失后血管扩张而出血。
(2)骨折固定不良,骨折断端锐缘刺破血管。
(3)血管受到挫伤时,血管的内层及中层受到破坏,血液积聚在血管外膜之下形成血栓,当时虽未出血,但若血栓受到感染,血管壁遭受破坏则可发生延期出血
(4)在感染区,血管受到侵害而发生破裂。
3.局部化学及生物学止血法
(1)麻黄素、肾上腺素止血:用1%~2%麻黄素溶液或0.1%肾上腺素溶液浸湿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见压迫止血)。临床上也常用上述药品浸湿系有棉线绳的棉包作鼻出血、拔牙后齿槽出血的填塞止血,待止血后拉出棉包。
(2)止血明胶海绵止血:明胶海绵止血多用于一般方法难以止血的创面出血,实质器官、骨松质及海绵质出血。使用时将止血海绵铺在出血面上或填塞在出血的伤口内,即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果在填塞后加以组织缝合,更能发挥优良的止血效果。止血明胶海绵的种类很多,如纤维蛋白海绵、氧化纤维素、白明胶海绵及淀粉海绵等。们止血的基本原理是促进血液凝固和提供凝血时所需要的支架结构。止血海绵经4~6周即能完全被组织吸收和使受伤血管日后保持贯通。
(3)活组织填塞止血:是用自体组织如网膜,填塞于出血部位。通常用于实质器官的止血,如肝脏损伤用网膜填塞止血,或用取自腹部切口的带蒂腹膜、筋膜和肌肉瓣,牢固地缝在损伤的肝脏上。
(4)骨蜡止血:外科临床上常用骨蜡制止骨质渗血,用于骨的手术和断角术。骨蜡配方:蜂蜡5g、石蜡油5mL、凡土林1g,混合后高压灭菌即可应用。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QQ
  • 客服二: QQ
  • 客服三: QQ
  • 0371-55692663
  • 13213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