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的后肢部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1-08 09:53|点击:次
后肢部
后肢部上接尻部,由于尻的长、广方向,与后肢的运动力大有关系。后肢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为向前推进或跃进,其运动能力大于前肢。
(一)股部:
股部以股骨(大腿骨)为基础。后肢的运动由股部开始,股骨上端与髋关节直接联接,下端与后膝及胫骨联接。研究股部的运动,可由下列各方面进行股的运动方向:股的运动方向是向前后摆动,所以股部长摆动幅度大,步幅亦大,从而速度也大;但挽用马不要求过大的步幅,而要求股部粗短有力。
2.股部的生长方向:股的生长方向是指股骨自上后方到前下方与地平面的倾斜度。凡斜度较大的马匹易得速力,峻立者易得挽力,通常轻骑马以80°为宜,重挽马约85°较易出力。在峻立方向的股骨,其坐骨胫肌既短,臀肌及伸肌亦短,只有屈肌较长,因此股胫部的屈曲变小,不能作有利的伸出,反之,为股骨过斜,其坐骨羟肌虽长,臀肌亦长,其他各肌均短,且形成后肢前踏肢势,以致消失一部分伸张力。只有斜度适中的股骨,才能有长的步幅、强大的伸张力和良好的姿势
(二)后膝:
后滕以髌骨与股骨所成的关节为基础。其方向,应稍倾向外方,如过于向内方,当股向前伸时,易与腹壁冲突,有碍运动,其角度(胫关节的角度)应为150°,但速度大的马匹,则要求其角度小,如此则便于开闭而得速力。后膝的外形极为突出,直接关系马体形象的塑造。
(三)小腿:
小腿以胫骨及腓骨为基础。在后肢,小腿的作用相当于前肢的前,故速度大的马匹,要求较长,其方向应由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对水平为65°—70°。倘小腿过于峻立,则飞节的角度过大,以致有直飞节的弊病,这样推进力则薄弱;反之,小腿过斜,其后方的腓肠肌与跟骨的附着几乎成直角,故可以充分利用肌肉力量,但易于疲劳,并发生有曲飞节的缺点。
后肢的肌肉自小腿下端渐变为腱,位于小腿后下端的跟腱,应明显而强大,并与胫骨稍离开,以示飞节开张时杠杆作用的强大。
(四)飞节:
飞节以跗骨为基础。此部结构的优劣,与马匹的运动能力大有关系。方向应端正,即不呈内弧或外弧,并以长而厚的飞节为佳,应干燥强大而无损征。
跟骨是后肢最明显的突出部分:应充分向后伸出。其外形的长或短以品种而异,通常轻骑马的跟骨较长,挽马的跟骨较短。当马匹在静止驻立时,飞节的角度约为150°-165°,如其角度过大,则构成直飞节,角度过小,则构成曲飞节。
(五)马蹄:
巧蹄应厚而躯砸,瞞底须有适度的穹窿,蹄叉明显,踵部要岔开一些。
蹄的形状按品种肢势而有不同,前、后蹿也各异。通常前蹄对地平面的角度约为45°-50°,后蹄约50°-55°。前蹄着地面的形状略成圆形;后蹄着地面的形状,则略呈心脏形。又,前蹄大于后蹄,蹄底不甚穹窿,蹄叉的侧沟也较后蹄为浅。
后肢正肢势的测定:自側面肴,以臀端或髋关节引垂直线;自后面看以臀端中央引垂直线判定之。侧面看,胫与跑侧壁的中央部,位于髋关节所引的垂直线上;以臀端引垂直线判定时;飞节端触及垂线,管呈垂直,球节位于垂直线的稍前方,系与地平面呈50°-55°角。自后面看,以臀端所引的垂直线,将飞节以下左右等分,两蹄之间的距离约为一蹄的宽度。对于后肢正肢势的判定,直接关系优美的造型。
马的一般动态主要为慢步(步行)、快步(急行)和跑步等。马的表情和运动相当复杂,其规徘性较难掌握,因此艺术家塑造特异的表清和剧烈的运动,均须在实际观察体会中而得。兹就-般的动态规律分别叙述如下:
慢步也称常步,是马匹运动的基本动作。必须指出,马的慢步通常是三肢着地或两肢着地进行运动,因而在重心的变动上很稳定。马的重心位置在胸骨剑突后方所划定的垂直线与躯于下/3处所划定的水平线的交叉点之上。
慢步运动的顺序是:四肢逐步离地,而后又依次落地,如以左(右)前肢先举步,次为右(左)后肢,再次为右(左)前肢,最后为左(右)后肢,如此周而复始,便向前推进。细加判断,慢步是由8个步期而成,也就是以三肢负重期和丙肢负熏期相互交换,而四次反复行之。
马的运动步幅是指某一步的长度。例如快步的步幅就比普通快步的步幅大马的慢步步幅,以马的品种和个体而有差别,一般约为1.6-18米。由于蹄迹(脚印)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缩短慢步:
缩短慢步,后肢的蹄迹不达于前廊的蹄迹,这种慢步在挽曳重载或登坡时常见,在轻骑马富于表演的动作也常见,缩短慢步外观较为紧张而速度较慢。
(二)普通慢步:
(二)普通慢步:
普通慢步,前后两蹄迹相迭,或者后蹄迹稍为超出前蹄迹,着地时间稍久于举蹄时间。
(三)伸标慢步:
伸畅慢,后蹄迹超过前蹄迹较多,速度较大
(四)慢跑步:
慢跑步,后蹄迹超过前蹄迹很多,速度更大。

下一篇:马的快步、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