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外科手术的感染及预防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2-27 10:49|点击:次
一、 动物外科感染的分类
在4 种情况下外科病患畜会发生感染:伴随原发性外科疾病发生, 如继发于骨折的骨髓炎和子宫积脓,继发于胃肠穿孔的腹膜炎,或前列腺长脓疮;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支持疗法的并发症;假体移植。与原发性手术疾病有关的感染有未消毒源,如皮肤、泌尿道和消化道。这种感染只要做外科治疗,不需做手术预防。药物的选择最初建立在预想的细菌种属的基础上,而后根据菌落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正常情况下外科手术并不发生感染,但当细菌从未消毒的表面入侵到消毒组织时就会引起感染,如皮肤、胃肠道、泌尿道及消过毒的组织。感染的发展依赖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宿主的防御能力、组织损伤程度和手术引起死腔的大小。精湛的外科技术、创伤的充分冲洗、死腔闭合的严密性和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可将感染程度降低到最小程度。
感染可能是支持疗法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在衰弱、免疫力下降的患病动物身上进行大量支持疗法时更容易发生感染。静脉插管可能引起脓血症,直到取出导管为止。对带有长的静脉导管的患病动物应该小心护理以免发生感染。尽管颈静脉导管在良好的护理下可以持续7~10 天, 但是头部的导管必须每48~72小时更换一次。手术期间的泌尿道导管通常是一种常见感染来源。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对泌尿道安插导管的患病动物起不到抗感染的保护作用。留置泌尿道导管与闭合的排泄引流系统相连,能够阻止感染的上行发展。异物的存在、黏膜纤毛和咳嗽反射的干扰,都会促进加长的气管内插管感染的发展。
假体移植物是用来支持、重建,有时是模仿解剖结构功能的外来物质,如臀部移植、聚丙烯网孔、不可吸收缝线、肌肉辅助器、金属植入物或甲基苯骨头固定物。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外来异物增加了慢性感染和移植反应的几率,只有去除植入物后抗生素治疗才会有效。但是如果植入无菌、生物性适合的植入物,并使用适当的无菌技术和抗生素预防,就会减少感染和植入反应。暂时性的菌血症(如超声波洁牙引起)可能使细菌在多孔植入物(即异丁烯酸甲酯)中繁殖并且引起感染。因此进行外科移植的患病动物术前必须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二、 感染致病菌
(1)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常存在于动物的鼻、咽部黏膜和皮肤及其附属的腺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甚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急性骨髓炎和伤口感染等。表皮葡萄球菌也能引起化脓性感染,但致病力较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由于局限化的特性,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2)链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球菌)是三种常见的致病菌。一些厌氧链球菌和微量嗜氧链球菌也能致病。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金黄色葡萄球菌镜下观血素和多种酶,如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 能溶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破坏纤维所形成的脓肿壁,使感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的特点是比较稀薄,呈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和淋巴管炎等。也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并发转移性脓肿。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则是肠道和阑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的混合致病菌之一,也常引起泌尿道感染。
(3)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量存在于肠道内,每克粪内约有108 个大肠杆菌。对维生素K 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并不大。纯大肠杆菌感染产生的脓液并无臭味,常和其他致病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如阑尾炎脓肿和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4)绿脓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存在于肠道内和皮肤上。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能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脓液呈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臭。
(5)变型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机种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型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故在抗菌药物治疗后,原来的混合感染可以变为单纯的变型杆菌感染,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克雷伯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内,常为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常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等一起造成混合感染,甚至形成败血症。
(7)拟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存在于口腔、胃肠道和外生殖道,而以结肠内的数量最多。能够引起浅表感染、深部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败血症等。脓液的特点是有恶臭,涂片可见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但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 动物外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1)防止外科创伤感染是进行无菌手术的基本工作。外科创伤微生物污染的决定因素包括宿主因素,如年龄、体质、营养状况、诊断方法、并发的营养代谢病和创伤的性质,手术操作间的条件和细菌污染物的性质。老龄患病家畜容易发生感染,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免疫抵抗能力或患有并发衰弱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尿病或失蛋白质性肠下垂。未成年的患病动物也易感染,因为免疫系统不够完善。伴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病动物感染的危险很高,特别是血液蛋白不足的患病动物更易感染。诊断程序(即尿道导管插入、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静脉导管插入)、免疫抑制力治疗(如使用皮质类固醇或癌症化疗)、长期住院治疗、抗生素治疗、间接感染和创伤或体腔的引流也能使动物发生感染。
(2)手术部位的局部情况(如出现坏死组织、血肿、血清袋、局部感染、异物、死腔)可以影响患病动物对感染的易感性, 因为这种情况下细菌容易繁殖,同时宿主自身正常的免疫反应也受到了抑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麻醉时间也是术后创伤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依赖于手术时间的长短。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能使术后感染的程度降低。此外,成像诊断方法,如脊髓X 线造影术、超声波检查、X 射线检查都能使手术期间的感染降到最小程度。
(3)手术期间应尽量减少体温降低,因为体温降低会减弱患病动物先天性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研究表明,使用丙泊酚达3.8 次的动物比没有使用的动物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分析认为是丙泊酚污染造成的,因此使用丙泊酚应该进行严格的无菌技术处理。
(4)手术室内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防止创伤感染非常重要。大量的证据支持内原性细菌(即患病动物自身的细菌) 是引起大部分创伤感染的原因这一假设。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和工具的适当使用,对防治感染非常重要。细菌在受伤组织里很容易生长,也损害了宿主自身的免疫力。损伤或坏死组织还会降低氧的浓度,这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手术时破坏了组织的完整性,机体的噬菌作用和体液免疫力明显减弱。
(5)细菌可能会影响外科手术导致的感染。耐药菌最容易引起外科创伤感染。在住院期间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感染,则与医院感染有关。外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抗生素使用过量、插管(如静脉导管或尿导管)、诊断程序(即气管的洗涤、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术)、年龄过大、慢性消耗性疾病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防止医院感染要求控制内源性细菌体,减少细菌转移(即洗手、手套无感染和杀菌),控制医院环境(即适当清洁度、消毒和医院杀菌程序)。同
时, 在菌群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
四、结论与建议
从育成羊与成年羊的体重比较来看,1.5 岁公羊平均体重为26.72kg,2.5 岁羊平均体重为44.39kg。
(1)从不同年龄新品种体尺与体重增长趋势看,从初生到断奶的生长发育和增重最快,从断奶到育成羊生长发育和增重较快, 到3.5 岁达到最高, 维持到4.5 岁,从4.5 岁开始逐渐下降。根据这一规律,可安排好绵羊生产,如羔羊和育成羊的短期育肥,羯羊4.5 岁屠宰上市等,改善羊群结构,加快羊群周转。屠宰试验表明,只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就可提高2.11 倍左右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大量增加羊肉产量,有利于加速畜群周转,对发展养羊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2)品种群的生长发育情况测定结果表明,该半细毛羊仍然没有摆脱旧的传统饲养管理方式导致的“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在今后的选育过程中, 必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以保证新品种羊正常的生长发育。
(3)彭波半细毛羊羔羊在放牧条件下,生长发育速度快,易于育肥,其宰前活重、胴体重等在短短的8个月内能够达到成年羊的50%。并且增重具有前快后慢的规律。应根据这一规律,制定育肥计划。
(4)彭波半细毛羊羔羊放牧育肥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推广。
(5)“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一直困扰着西藏畜牧业的发展,长达6 个月之久的冬春季节,牧草枯黄,饲草严重不足,家畜掉膘严重,甚至造成死亡。推行羔羊育肥将有利于遏制上述恶性循环, 改善羊群结构,,减轻冬春草场压力,从而促进养羊业发展。
在4 种情况下外科病患畜会发生感染:伴随原发性外科疾病发生, 如继发于骨折的骨髓炎和子宫积脓,继发于胃肠穿孔的腹膜炎,或前列腺长脓疮;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支持疗法的并发症;假体移植。与原发性手术疾病有关的感染有未消毒源,如皮肤、泌尿道和消化道。这种感染只要做外科治疗,不需做手术预防。药物的选择最初建立在预想的细菌种属的基础上,而后根据菌落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正常情况下外科手术并不发生感染,但当细菌从未消毒的表面入侵到消毒组织时就会引起感染,如皮肤、胃肠道、泌尿道及消过毒的组织。感染的发展依赖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宿主的防御能力、组织损伤程度和手术引起死腔的大小。精湛的外科技术、创伤的充分冲洗、死腔闭合的严密性和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可将感染程度降低到最小程度。
感染可能是支持疗法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在衰弱、免疫力下降的患病动物身上进行大量支持疗法时更容易发生感染。静脉插管可能引起脓血症,直到取出导管为止。对带有长的静脉导管的患病动物应该小心护理以免发生感染。尽管颈静脉导管在良好的护理下可以持续7~10 天, 但是头部的导管必须每48~72小时更换一次。手术期间的泌尿道导管通常是一种常见感染来源。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对泌尿道安插导管的患病动物起不到抗感染的保护作用。留置泌尿道导管与闭合的排泄引流系统相连,能够阻止感染的上行发展。异物的存在、黏膜纤毛和咳嗽反射的干扰,都会促进加长的气管内插管感染的发展。
假体移植物是用来支持、重建,有时是模仿解剖结构功能的外来物质,如臀部移植、聚丙烯网孔、不可吸收缝线、肌肉辅助器、金属植入物或甲基苯骨头固定物。污染或感染的伤口,外来异物增加了慢性感染和移植反应的几率,只有去除植入物后抗生素治疗才会有效。但是如果植入无菌、生物性适合的植入物,并使用适当的无菌技术和抗生素预防,就会减少感染和植入反应。暂时性的菌血症(如超声波洁牙引起)可能使细菌在多孔植入物(即异丁烯酸甲酯)中繁殖并且引起感染。因此进行外科移植的患病动物术前必须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二、 感染致病菌
(1)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常存在于动物的鼻、咽部黏膜和皮肤及其附属的腺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甚强,主要产生溶血素、杀白细胞素和血浆凝固酶等,造成多种感染,如疖、痈、脓肿、急性骨髓炎和伤口感染等。表皮葡萄球菌也能引起化脓性感染,但致病力较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局限性组织坏死,脓液稠厚、黄色、不臭。也能引起全身性感染,由于局限化的特性,常伴有转移性脓肿。
(2)链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存在于口、鼻、咽和肠腔内。链球菌种类很多,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球菌)是三种常见的致病菌。一些厌氧链球菌和微量嗜氧链球菌也能致病。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金黄色葡萄球菌镜下观血素和多种酶,如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 能溶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破坏纤维所形成的脓肿壁,使感染扩散而缺乏局限化的倾向。脓液的特点是比较稀薄,呈淡红色,量较多。典型的感染是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和淋巴管炎等。也易引起败血症,但一般不并发转移性脓肿。绿色链球菌是一些胆道感染和亚急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粪链球菌则是肠道和阑尾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的混合致病菌之一,也常引起泌尿道感染。
(3)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量存在于肠道内,每克粪内约有108 个大肠杆菌。对维生素K 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它的单独致病力并不大。纯大肠杆菌感染产生的脓液并无臭味,常和其他致病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如阑尾炎脓肿和急性胆囊炎等,产生的脓液稠厚,有恶臭或粪臭。
(4)绿脓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常存在于肠道内和皮肤上。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故成为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能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脓液呈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臭。
(5)变型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和前尿道,为尿路感染、急性腹膜炎和大机种烧伤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变型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有耐药性,故在抗菌药物治疗后,原来的混合感染可以变为单纯的变型杆菌感染,脓液具有特殊的恶臭。
(6)克雷伯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存在于肠道内,常为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常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等一起造成混合感染,甚至形成败血症。
(7)拟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专性厌氧菌,存在于口腔、胃肠道和外生殖道,而以结肠内的数量最多。能够引起浅表感染、深部脓肿、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败血症等。脓液的特点是有恶臭,涂片可见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但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 动物外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1)防止外科创伤感染是进行无菌手术的基本工作。外科创伤微生物污染的决定因素包括宿主因素,如年龄、体质、营养状况、诊断方法、并发的营养代谢病和创伤的性质,手术操作间的条件和细菌污染物的性质。老龄患病家畜容易发生感染,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免疫抵抗能力或患有并发衰弱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尿病或失蛋白质性肠下垂。未成年的患病动物也易感染,因为免疫系统不够完善。伴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病动物感染的危险很高,特别是血液蛋白不足的患病动物更易感染。诊断程序(即尿道导管插入、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静脉导管插入)、免疫抑制力治疗(如使用皮质类固醇或癌症化疗)、长期住院治疗、抗生素治疗、间接感染和创伤或体腔的引流也能使动物发生感染。
(2)手术部位的局部情况(如出现坏死组织、血肿、血清袋、局部感染、异物、死腔)可以影响患病动物对感染的易感性, 因为这种情况下细菌容易繁殖,同时宿主自身正常的免疫反应也受到了抑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麻醉时间也是术后创伤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依赖于手术时间的长短。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能使术后感染的程度降低。此外,成像诊断方法,如脊髓X 线造影术、超声波检查、X 射线检查都能使手术期间的感染降到最小程度。
(3)手术期间应尽量减少体温降低,因为体温降低会减弱患病动物先天性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研究表明,使用丙泊酚达3.8 次的动物比没有使用的动物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分析认为是丙泊酚污染造成的,因此使用丙泊酚应该进行严格的无菌技术处理。
(4)手术室内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防止创伤感染非常重要。大量的证据支持内原性细菌(即患病动物自身的细菌) 是引起大部分创伤感染的原因这一假设。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和工具的适当使用,对防治感染非常重要。细菌在受伤组织里很容易生长,也损害了宿主自身的免疫力。损伤或坏死组织还会降低氧的浓度,这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手术时破坏了组织的完整性,机体的噬菌作用和体液免疫力明显减弱。
(5)细菌可能会影响外科手术导致的感染。耐药菌最容易引起外科创伤感染。在住院期间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感染,则与医院感染有关。外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抗生素使用过量、插管(如静脉导管或尿导管)、诊断程序(即气管的洗涤、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术)、年龄过大、慢性消耗性疾病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防止医院感染要求控制内源性细菌体,减少细菌转移(即洗手、手套无感染和杀菌),控制医院环境(即适当清洁度、消毒和医院杀菌程序)。同
时, 在菌群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
四、结论与建议
从育成羊与成年羊的体重比较来看,1.5 岁公羊平均体重为26.72kg,2.5 岁羊平均体重为44.39kg。
(1)从不同年龄新品种体尺与体重增长趋势看,从初生到断奶的生长发育和增重最快,从断奶到育成羊生长发育和增重较快, 到3.5 岁达到最高, 维持到4.5 岁,从4.5 岁开始逐渐下降。根据这一规律,可安排好绵羊生产,如羔羊和育成羊的短期育肥,羯羊4.5 岁屠宰上市等,改善羊群结构,加快羊群周转。屠宰试验表明,只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就可提高2.11 倍左右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大量增加羊肉产量,有利于加速畜群周转,对发展养羊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2)品种群的生长发育情况测定结果表明,该半细毛羊仍然没有摆脱旧的传统饲养管理方式导致的“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在今后的选育过程中, 必须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以保证新品种羊正常的生长发育。
(3)彭波半细毛羊羔羊在放牧条件下,生长发育速度快,易于育肥,其宰前活重、胴体重等在短短的8个月内能够达到成年羊的50%。并且增重具有前快后慢的规律。应根据这一规律,制定育肥计划。
(4)彭波半细毛羊羔羊放牧育肥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推广。
(5)“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一直困扰着西藏畜牧业的发展,长达6 个月之久的冬春季节,牧草枯黄,饲草严重不足,家畜掉膘严重,甚至造成死亡。推行羔羊育肥将有利于遏制上述恶性循环, 改善羊群结构,,减轻冬春草场压力,从而促进养羊业发展。
上一篇:四种新型兽用器械研制成功
下一篇:骨质疏松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