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应用 >
马皮肤附属器官的结构及外形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12-31 14:02|点击:
皮肤的附属器官由表皮变成,如被毛和蹄等。被毛马的全身表面有毛(pili)披盖,有些部分看来是光秃的,但若详细检查常有稀少的细毛。被毛是经常脱换的,如马在一定时期内要大量脱毛,如脱去外衣一样。通常把家畜全体表面的被毛(代表家商毛色的)与身体其他某些部分的度异毛要有所区别,如口唇、鼻、眼的长触毛,眼睫毛、鼻毛等。毛的排列形状,在某些部位常有固定的方向称作毛流( Flumina pilorum),并在儿个定点构成旋毛涡,如前额、腹部和腹股沟部。
马体全身被毛的生长方向大致可分为向上、向下、向后和向上扭转的儿种。向上生长的被毛如毛;向下生长的被毛则有咬肌部、醫甲部、肩胛部、上臂部、股部、小腿部及足等部位。此外,额毛、尾毛以及第1指、趾关节部屈侧的毛也都向下生长着。被毛向后方生长的,有胸、肋部、胸下部、背部及骶部等部位。向后方生长的被毛有颈部及臀部等部位。马体腹部和腹股沟生长的旋毛,一般都是向上扭转着。
被毛的生长方向与塑造马体外形细部有密切关系。毛流的方向往往影响形体的明暗变化蹄( Ungula)为第3指、趾骨的角质匣。其结构可分为:蹄壁、蹄底和蹄叉3部。
蹄壁( Paries ungulae)马驻立在地囿上肉眼可见部分全属此部。覆盖在第3指节骨(足)的前面和两侧,后端以锐角向内反折成蹄支。在蹄的着地面内侧蹄支和外侧蹄支前端向中央聚集,与蹄连成一体;借蹄叉使二蹄支相连。蹭壁有二面、二緣。外卤横向降凸,上、下间由后上向前下倾斜。前壁与地平的倾斜角,前蹄约为50°,后蹄约为55°;两侧壁角度渐高,距部约为100°。蹄壁外侧的斜度大于内侧,内部的斜度较外部峻峭。
(二)蹄底
蹄底( Solca ungulac)为蹄的地面接着部的大部;外形略成新月状,有,面、二缘。内面为凸面,由不同斜度,斜向周围弓隆缘。外面或对地面为内面的反对面;正常状态外面呈弓状弯曲,后脚的弓曲度比前脚强;各种马的弯曲很不一致,通常在重挽马比轻种马蹄底的弯曲变小。
(三)蹄叉
蹄叉( cuneus ungulae)位于蹄支与蹄底间的楔形块,在蹄的对地面比蹄底和蹄支要靠下。可分为4个面和1个尖:
内面为一后方高而前方低的中央嵴,称棘或嵴状棘。两侧各有一深凹陷,以蹄叉、蹄支和蹄底相合成的圆嵴为界。表面有细的纵纹。外面或对地面,有一中央沟,两侧由二嵴为界,该嵴又称为脚。
内侧面和外侧面的上部与路支和蹄底相连,下方则游离并形成深侧沟的中央壁(内壁)。沟的外界为蹄支。底的中央陷凹,两侧隆凸,与蹄壁角相连,与被盖着蹄漆部分突出部(交界处)构成蹄球。中央向上伸出一尖顶称蹄叉尖,位于蹄底凹入缘的中央角之间,并在蹄对地而中央部的稍前方形成一钝圆隆凸。
距( Ergot)为位于第1趾关节屈侧面,毛丛中的角质块。一般认为是马科动物第2和第4趾的遗迹。突出的长短不一,有的马相当明显;有的不甚显著。通常第2和第4趾发达的动物则没有距的构造。
附蝉
附蝉( chestnut)生长于前肢的内侧面(约在腕骨上方一掌远处),和跗骨下端部内侧面的一个长而扁平的卵圆形角质块。常被认为是第1指的遗迹。
附蝉角质块的形状和大小很不同,与一般体被皮的纤细和粗糙有关。腕上的附螂常为4~6厘米长的卵圆形板,近端为尖端;在腕骨上盖于桡侧腕屈肌的表面。
位于时部的附螂,在踝关节下部的后方。特别大的附蝉约有5-6厘米长。下部宽,上方形成一长的尖端,有一短而钝的前突。由与蹄叉相似的角质所构成。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QQ
  • 客服二: QQ
  • 客服三: QQ
  • 0371-55692663
  • 13213170223